這幾天讀到<煩惱斷捨離>,這其實是我姑姑買的書,
但我只看到第一章節結束,
就很想跟大家分享這個新發現,也順便認真做做筆記。
(看來跟「斷捨離」有關的書籍,好書比例很高?XD)
會這麼快想寫下關於<煩惱斷捨離>這本書的文章,
是因為這本書,意外地給了我一個關於「情緒管理」的新思路。
那就是:「擁有目標」並且時時刻刻為目標而行動的人,就能丟掉情緒垃圾。
一起來看看「情緒化如何改善」吧!
我的情緒煩惱 – 那莫名的煩躁感
之前的文章有提過,
現階段的我,認為心靈上的「平靜」,是實現理想生活的重要因素,
平靜時,我們不容易因為腦熱做錯決定、說錯話,也不容易消耗不必要的能量。

但在某些時刻,我還是沒辦法「管住」自己的情緒,
尤其是某些相似、一再發生、卻難以避免的事情,總是可以觸發我的煩躁感,讓我生悶氣。
這麼說其實有點不孝,但這是真的,就是…
其實我現在跟爸媽相處太久,會感到壓力。
我很肯定我愛他們、感謝他們,希望他們一切順心,
但我卻很容易在相處的過程中,感到煩躁、升起無名火,
甚至若見面的時間長一點,分別後我大多都會覺得好累、好想躲起來。
但爸媽當然是愛我,也費盡心思要對我好的,
我也知道萬一他們看到了這篇文章,肯定會很傷心,
所以我也常常因為自己這個莫名的煩躁,感到罪惡感,一直很想終結這個循環。

我其實知道,我們需要「覺察」這個情緒的來源,
所以當我產生負面情緒時,若可以有段安靜的時間,我會將當下的狀況寫下來,
想了解那個「觸發點」究竟是什麼?
通常這個觸發點,不會是表面看到的事情,而是更深層的某樣東西,
(也許是不自覺連結到其他不舒服的記憶、我心底的某個期望沒有被滿足…等等)
需要透過一次次不停問自己「為什麼覺得生氣」,才比較有機會把可能性理出來。
到現在,對於那股煩躁感,我都還沒有很明確的答案,
但我知道自己會持續嘗試看看。
認識情緒 : 情緒其實是生理反應

<煩惱斷捨離>書中,有針對情緒做了一些解釋。
書中提到:
情緒的來源是大腦的「杏仁核」,它是較早期發展的部位,
掌管著維持生命所需的必要情緒,包含本能的恐懼、厭惡或悲傷等等。
而掌管邏輯思考和理性的則是稱為「前額葉皮質」,以演化來說較晚出現,
受制於情緒的人,是被舊腦(杏仁核)支配,
不那麼容易被情緒影響的人,則是讓「前額葉皮質」去干擾杏仁核。
看到這段話,我自己的解讀是:我們會產生情緒「很正常」,
書中也提到「情緒是一種隨著環境變化所產生的生理反應」,
這就和「熱的時候會流汗」一樣,其實是單純的生理反應,
只是我們不對「熱的時候會流汗」特別焦慮,卻對情緒的產生感到煩惱。
之前在另一本書上看到,
修為很深的大師,他們不是「沒有生氣的情緒」,
只是他們的修養,
足以讓他們理性「選擇」不要理會這個情緒。(「前額葉皮質」很發達XD)
情緒化如何改善? 答案是「擁有目標」

而身為一般人的我們,
要如何才有足夠的力量,去「選擇」不要理會這個情緒呢?
<煩惱斷捨離>書中給的答案,是:
「擁有目標,並且時時刻刻為目標而行動。」
書中提到:
會被情緒帶著走的人,大多是「沒有目標」「漫無目的虛擲光陰」的人,
有一個打從心底渴望達成的目標的人,是沒有餘力理會與目標無關的負面情緒的。
因為沒有足夠強大的目標,所以才會輕易被任何(甚至跟自己無關的)小事煽動情緒。
這個建議其實挺出乎我意料之外,但簡單好懂。
若生活上想不出有什麼重要的事情,沒有妥善分配時間和精力的必要,
就很容易在小事情上糾結、被情緒耍得團團轉,
但如果有一件打從心底想做到的事,根本不會想把時間花在不重要的地方。
<煩惱斷捨離>書中的建議是:
「只接受對目標有意義的情緒」,細細感受。
「放下對目標沒有意義的情緒」,斷然拋棄。
(好像還挺符合極簡主義去蕪存菁的精神~)
※歡迎閱讀本站與極簡主義相關文章!
當然書中也有提到我目前在嘗試的方式(覺察情緒的起因),
這是企圖解決源頭的問題,深層、長遠也必要,但需要較多時間。
而作者提供的這個「放下對目標沒有意義的情緒」的想法,
比較偏向在情緒發生當下,提供一個強烈的力量(目標),
讓我們有辦法召喚「前額葉皮質」,當場用理性進行干涉。
關於「目標」的陷阱 : 將「快樂」當目標

而所謂的「目標」,可大可小,從學習英文到讓專案成功,
只要是真正心之所向 (而不是他人或公司派給你的),都可以是目標,
朝目標筆直前進,把時間和精力,投注在與目標相關之處即可。
作者說:
「因為做想做的事,所以注意力、生產力和能力才會有所提升。
因為做想做的事,所以才不會再被負面情緒耍得團團轉」
但作者也提醒:
不能將「情緒」當目標,例如:快樂、開心、幸福,
「我想要天天開心」「我想要獲得幸福」,作者認為這些不能當作目標。
我們是渴望開心快樂,但這些也是「情緒」(只是通常被視為正面情緒),
而「情緒」來自我們身體對周遭的生理反應,它永遠都是浮動的。
即使你現在這一刻感受開心,下一刻可能就煙消雲散。
若我們把目標放在追求「快樂」的情緒,很可能就只將目光放在膚淺的地方,
例如追求唾手可得的小確幸,
買了一件衣服,確實能感到快樂,但這份情緒消散地很快,
若只追求快樂,你可能就會無窮無盡地買衣服,只為一再品嚐短暫但容易的快樂。
作者提到:
「人生目標格局高的人並不在乎是苦是樂,而是全神貫注地活在當下」
快樂、幸福這些情緒,
只是在朝目標筆直前進的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不是目標本身。
結語
和一本能帶給自己新觀點的書籍相遇,真的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
<煩惱斷捨離>書中,除了丟掉「情緒垃圾」這個章節外,
也針對其他的「心理垃圾」做了分析和給予建議,
有時候我們的焦慮,來自於「感覺到怪怪的,卻不知道為什麼怪」,
這本書給了我一些方向,大家有興趣也可以閱讀看看。
其實過幾天,我們全家(爸媽和我們三姊妹),就要出發日本九州的家族旅遊了,
這是我們家5人第一次的海外旅遊,
旅行預計時間是5天4夜,全家人很~久~沒有一起相處這麼長的時間,
這是我們感受著時間流逝,很想留下的回憶,
所以即使有點忐忑(覺得可能會吵架XD),但還是決定衝了!
我想我會把目標,放在讓旅途順利上面,
(只有我會日文,自助旅行經驗也相對多一點,所以這次是導遊?)
盡量放掉和目標無關的情緒,讓大家留下一次能回味很久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