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我暱稱為「教主」的人,在這個世界上目前有兩位。(代表我的信仰)
一位是五月天的阿信,又稱為「大神」,
我承認五月天演唱會真的很像宗教盛會XD(這是信仰!!!)
另一位,就是日本知名整理顧問─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的作者。

(我的聖經)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這本書應該啟發了無數人走上居家整理的道路吧?(包括我)
而這次讀的這本<我要的新人生>,是麻理惠的老公 川原卓巳 的著作。

川原除了是麻理惠的丈夫,也是麻理惠工作上的合作夥伴,
也擔任了麻理惠在NetFlix的節目製作人。
麻理惠在日本走紅後,她和川原決定到美國去發展,
但在異鄉重新開始、每日奔波消耗,幾乎將他們燃燒殆盡;
直到他們將麻理惠的整理魔法,也用在了工作上。
知名的怦然心動整理魔法,就是只留下讓自己怦然心動的東西,
對於工作,他們在迷失之後,也選擇留下「自己最心動的工作」,
在事業巔峰期刪除了40%的工作,看似不明智的決定,品牌營收卻不降反增。
在這個重整的過程中,川原領會到也許工作不用無止盡地追求和忍耐,
而是順應自己的特質,用自己最舒適的樣子努力,反而能發揮力量。
以下想和大家分享,我在書中獲得的啟發。
特質沒有好壞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嫌棄」過自己的個性或特質?或羨慕別人的天份呢?
我有。
從小我就是個比較偏內向的人,雖然在一些需要的場合,
我可以讓自己打開「開關」,盡力將活潑外放展現出來,
但實際上這件事情非常消耗我的能量,而且假裝也有極限。
尤其是我的前一份工作,需要在台上教小朋友、帶營隊,
周遭的同事也大多屬於外向、活潑的類型,
雖然用不服輸的努力撐著,但在許多時刻,我還是能感受到差距和無力感。

我非常羨慕原本就外向的人,不用像我需要準備或刻意,
就能輕易自在地上台說話、成為眾人焦點、對周遭快速反應,渾然天成。
直到有一天,我讀到一本書,叫做<安靜,就是力量: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
這本書闡述了「內向者」的特質,內向者在人群中通常因為太安靜而吃虧,
但其實也因為安靜,所以更能深入思考、發揮創意、善於傾聽。

非常推薦內向者看這本書,你會發現其實自己也很有力量
這應該是我第一次了解到,原來內向不是一個「缺點」,而是一種「特質」,
即使這個特質在主流觀感上大多是吃虧的,
但只要找到善用自己長處的方法,就能發揮極大的力量。
沒有一個特質是絕對的「好」或「壞」,只看我們能否將它放到正確的舞台上。
了解自己
要把自己放上正確的舞台,首先我們必須了解自己。
自己是個怎麼樣的人?
什麼事情是沒人逼,就會自動自發去做的?
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
什麼事情做起來就是比別人不費力,卻可以做的很好?
書中有提供一些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方法,首推的就是「整理」(笑)
我想應該不是因為作者是整理教主的老公,而是他也見證了不少整理的奇蹟吧~

我們的家,其實處處都反映著我們的喜好、生活方式,
確實由整理下手,可以透過一次次檢視周遭的物品,去反思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物品會出現在我們家中,一定是過去的某時某刻,我們「選擇」讓它進入家門,
也就是說,這個物品也隱含著過去自己的樣貌(但它不能詮釋「現在」的自己),
是我們分析自己的好材料。
沒織完的毛線球、塵封的電子琴、好幾件同款式的毛衣…
我們可以在整理的過程中,找到蛛絲馬跡。
之前我寫過一篇:斷捨離 | 與被捨棄的物品對話,我更了解自己 – 精準購物的前哨練習法
就是透過斷捨離了解自己現階段的想法、不適合什麼,可以參考 : )
當然,想要了解自己並不一定只有一種途徑,找到自己願意去執行的途徑最重要。
順應特質,不勉強
我們的觀念,似乎都還停留在要「負重前行」「吃得苦中苦」,
似乎不忍耐,就無法達到成功。
最近讀的<關於人生,我這樣投資>書中也寫到:
許多人誤以為「工作就是忍受討厭的事,或做些違反個人意願的事。」
但<我要的新人生>書中強調,比起要求統一,
現在的社會更鼓勵大家展現個人特色,表現出最獨特的一面。
因為網路,生活在現代的我們有更多可能性。
所以了解、接受自己的特質,並找到一個可以好好發揮的領域,
當我們懂得如何適切地展現這些特質,就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並能自在、從容地前進。
而違反特質地行動,只會換來燃燒殆盡的自己。
我很喜歡的<有一種工作,叫生活>裡面有寫到:
該書作者擅長感性的文字,
但要她寫公文時,這個優點卻成了缺點。
她說:
「不是因為自己不夠好,而是那個職位本身是圓形的,你卻是個精緻的雪花形狀,
怎麼拗折修剪,終究都不能完美契合,還折損了自己原本的模樣。」

不將就、不勉強、不忍耐,找到一個自己能感受舒適的位子吧!
自在,才能發光。
(當然,並不是我們只能在最舒適的地方打轉,
但可以從最舒適的地方出發,站穩後,再一步步地用自己的節奏,
跨出到其他不是那麼舒適卻想挑戰的工作項目)
結語-我的舒適位置
最近我在幫我的正職工作架設網站。
因為是小公司,所以基本上從業務到客服,從開發到做網站,都有我的事情,
但這麼多年下來,給我最大壓力的,始終是「業務」。
面對面拜訪客戶這件事情,對我而言一直都是緊張的事情。
我常常在想,若之後要獨挑大樑,那這麼怕生的我,該怎麼推展業務呢?
一開始其實我有拍了幾支YouTube影片,這也確實對我想闡述的事情有些幫助,
但我對影片其實興趣沒有這麼大,
在我經營現在這個部落格後,有天我突然發現,也許這才是我的舒適圈。
加上現在這個部落格慢慢成長,我也掌握了一點點訣竅,
所以開始萌生連工作的部分,也用部落格(持續更新文章)的方式來和客戶溝通的想法。
<我要的新人生>書中提到,麻理惠其實也是個內向性格的人,
所以她最終找到的跟外部溝通理念的有效方法,就是「文字(出書)」。
我覺得我目前的規劃,大概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吧~
把想傳達給客戶的事情寫在部落格中累積,短時間可能成效不彰,
但持續經營就更能用我舒服的方式,和客戶做初步的溝通。
(而且最近做網站我就已經在key一些文章,
我發現這種時刻我的專注力還不錯,大概自己也算得心應手)
總之,以上就是我看了<我要的新人生>這本書後的實踐,分享給大家~
當然,我覺得探索自己是一輩子的功課,之後也會持續進行。
之前還有讀到一本書,也有寫到「勉強」這個盲點,
心得請見:要成功就要「吃苦」或「爭奪」?轉變潛意識,更靠近理想生活
(這本書是講「金錢」的喔~看來都是息息相關的呢~)
Be Yourself~成為自己吧!
希望我們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位子,自在發光 : )

這本書很好讀,金句也多,推薦給大家^^
2 留言
探索自己真的是一輩子的功課,我也是內向的人,也正在找自己舒服的位置,才能發揮而不是消耗,謝謝妳分享的書,找時間去看看
謝謝你的回饋,完全切中了我想分享的要點!
內向者在鼓勵外向的社會上,真的比較不容易,希望我們都能找到舒服的位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