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中,多少有獲得意外之財的時候,
例如最近常常在講的「普發現金6000元」,或是之前的五倍券、消費券,
甚至是自己公司提撥或發票中獎的獎金…
這些不是常態出現的「天上掉下來的」金錢,你會怎麼花呢?
極簡生活後,因為要「精選」進入生活中的物品,
透過整理和斷捨離的過程,我也得以反思該物品的來源。
除了別人贈送的之外,
有一大部分被斷捨離的東西,當時買下時,看中的似乎不是物品本身,
更多可能是受 外在 或 心理因素 影響。
消費時的影響因素
外在因素

打折、滿額免運、送贈品、限時優惠、買二送一、累積點數、購物節優惠…
商人總是知道怎麼讓我們掏出錢來。
但基於這些外在理由「才」考慮購入的商品,大多不是需要的,
甚至不一定是心中真正喜歡或想要的,
更多的是受外在的商業策略影響,
而在覺得划算或擔心損失的心態下下單,或者因為周遭搶購氛圍影響而買。
內在因素

而除了商人使用的促銷,容易影響我們的判斷外,
我們的消費,也受到自己內心的影響。
我最近讀到的「心理帳戶」理論,就是其中一個人性很有趣的部分。
心理帳戶理論
心理帳戶理論的大意是: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心理帳戶,
會將錢分配給不同的類別或用途,或是以不同態度對待等值的錢財。
人在消費上不完全是理性的,
同一個商品,在旅遊時願意花更多錢買,是因為那筆帳被分到了「出遊」而非「日常」消費;
也有些錢,我們會不小心更大手大腳的花掉,例如:被歸類到「意外之財」的錢。
明明努力工作賺到的6000元,和政府突然發放的6000元,
金錢的價值上是相等的,我們卻容易擅自將金錢用「來源」來分類,
輕鬆獲得的錢財,心理上認為是「多出來的」,
花掉時「痛的程度」不同,所以更容易輕易地動用這筆錢。
如果你已經在「盤算」,近期可領到的普發6000元要用在什麼地方,
很可能你已經把錢歸類到「意外之財」了唷!
破解心理帳戶─消費時,只看物品的價值

知道心理帳戶理論後,我都盡量提醒自己,要平等對待所有帳戶中的錢財,
所以之前領五倍劵的時候,我就選擇數位的方式,
讓它直接從信用卡帳單抵消我的花費,消費當下是沒有感覺有被補貼的。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樣做,心理上「好像沒有拿到錢」,但這就是我的目的,
這筆錢默默地進來,默默地折抵我的日常花費就好,
購物時,我不期待自己想起它們是怎麼來的,只要知道那些都是我帳戶中的錢就夠了。
目標是「消費時,只看物品的價值,不要受其他內/外在因素影響」,
物品的價值取決於自己,價值不等於價格,
折扣殺再低的商品,只要沒有需要,就等於對自己沒有價值,就算只賣1元那也是多花錢;
而再輕鬆得手的錢,也不該被輕率地從口袋中拿出來。
結語
我們可以讓消費本身,回歸到「物質對我們自身的價值」。
光看到現在成天有購物節,(才剛過了「38女王節」,疑惑婦女節何時也變購物節了?),
就知道外在誘因何其多,
內在又有心理帳戶,在偷偷影響我們的消費決策。
我知道這些很難,我目前也還在練習,也會有失手的時候。
但我相信有意識到,就是改變的開始,
我想謹慎對待自己的錢財,讓自己在需要的時候,更有選擇權,
也祝福看完這篇文章的你,在消費上能有更多啟發。
相關文章推薦
我其實不常寫金錢相關主題的文章,但極簡主義已經大大改變我的金錢觀念,
所以也歡迎參考極簡主義相關文章喔!
10 留言
非常認同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心理帳戶,
會將錢分配給不同的類別或用途,或是以不同態度對待等值的錢財。
我們家外出旅遊時也經常會花“更多錢”吃喝平常捨不得吃的東西。
話說最近收到別人回禮的型錄禮品“書”,印製精美,有上千品項可供挑選,我跟老婆前前後後翻來覆去掃過好幾遍,卻遲遲無法做出決定。
只因為裡面的物品價值遠遠不如送禮人打算送的費用。
謝謝小科的回應~
我也覺得旅遊時好像真的會相對「寬鬆」,
好像也別說旅遊,我家假日和平日就有點落差了(笑)
日本的禮物型錄真的很普遍阿…
若印製精美又這麼多品項,想必成本應該蠻高的…
你有大概覺得差了多少日幣嗎?(笑)
根據我家善於精打細算的另一半所估算的價值落差有些品項可能高達2倍以上,因為我們還特地調查了送禮時那本型錄(388頁)的價格為5000日幣(未稅),裡面大部分物品只需要2000~3000即可,甚至有些玩具曾經在百元店買過,他們只是將百元商品集合成一套而已……
居然有差到一半這麼多!
我覺得這種型錄,裡面確實不會是每個東西等價,
只是百元店集合成一套真的有點…(根本是湊到上千個吧!)
不過對方付出的金額已經是沉默成本,
所以我的話可能就會挑個真的有想用的東西,或消耗品吧~(遮著眼睛不去想價格XD)
.
我還沒機會收到過日本的型錄,真的是挺好奇~
覺得這是一個特殊的文化造就的服務,謝謝小科分享。
這次的回禮人是有錢的,不想花時間的人,所以這種送禮方式很符合他的行為準則。
另外,我覺得日本的內需市場足夠大,能讓各種稀奇古怪,不曾聽聞過的商業模式有足夠利潤開展開來。比日本市場更大的歐美等市場相信也會有日本沒出現過的商業模式存在。
其實就是看需求吧!日本型錄的服務這麼蓬勃,應該就是需求也挺高的的緣故~
台灣真的是市場偏小,所以有時候看到國外的一些商業模式覺得非常有趣,
很高興能和小科交流,希望你們盡快順利選到禮物啦!
看到這篇讓我想起三倍券…還記得嗎?XD有點遙遠,就如你所說的,有一種多出來的獎勵,當時我也是綁著信用卡,但是卻有一種被催促花費的感覺,總是會有幾月前刷完的話又多幾百塊?這種行銷手法,讓人真的會沒有理智的亂花,最後買些用不到的東西呢!不過還好我拿來買了現在每天使用的筆電XDDD,應該算值得吧!
.
綁信用卡的確是個很聰明的方法,可以慢慢選擇想購買的東西,並且還能紅利累積,但我最喜歡的還是現金,存進戶頭最實在(笑)。
一堆劵我真的已經快忘光了XD(但我印象最深的其實是N年前的「消費劵」,當時還去買了很喜歡的外套)
五倍劵時,我倒是沒有特別去看其他的信用卡優惠之類的,因為實在太複雜了(笑)而且我其實就只有一間銀行的信用卡,所以也沒得選。
拿來買筆電很棒啊!對部落客來說是投資呀~!!而且又能長久使用,也算是很有意義的補貼,我應該就是買常態性的日常用品花掉了,現在完全說不出買了什麼,哈哈。
但是犒賞自己還是必要的
例如:甜點費用不能省⋯哈哈
妳懂的!
阿哈哈~錢要花在對自己而言,最有價值的地方~
甜點確實是不能省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