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開始看一些理財的書,因為是之前很少接觸的領域,似乎有點發現新大陸的感覺。
讀了幾本後發現,我反而不太愛看「技術型」的書籍,例如教人怎麼存錢、怎麼投資。
我喜歡看比較心靈層面的,從根本的心理面去扭轉「富人」和「窮人」的觀念。
這些書看一看,總覺得有幾分極簡主義的味道 (我都覺得許多知識在底層是互通的)。
心理面比較有名的書籍大概就是著名的 <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
而今天要寫心得的這本書,則是我在圖書館隨意借的 <窮體質,富體質>。
作者 石原加受子 是日本的心理諮商師,
和其他書籍不同,她是用「潛意識」和心理學去探討富人和窮人的差別,
這本書中我也發現了和我鍾愛的極簡主義相符的地方,尤其是本書的主旨「以自我為中心」這個部分。
窮體質=以他人為中心
書中不斷提到大多數人是因為心理層面(尤其是潛意識)影響,而造就了目前的財務結果。
若下意識抱持著負面想法(ex: 金錢是不淨的),就會在成為有錢人的路途上自己踩下剎車。

書中提出了窮體質三惡如下:
互相爭奪
認為「想要致富,得與人競爭」,一定要不擇手段、互相爭奪才能贏得資源。
認為黑心的人才能一躍成為有錢人,帶著戰鬥意識,以否定的眼光看待他人。
認為自己是因為「善良」所以無法成為有錢人。
這樣的人會把焦點放在與人競爭,也就是把焦點放在與他人的比較上,而非以自我為出發點。
有罪惡感
對於金錢、富足、輕鬆的生活,下意識有罪惡感。
低估自己的價值(覺得自己不配擁有)、或對金錢的觀感是負面的,
這樣的潛意識都會讓我們自己擋住機會,
為了消除罪惡感,無意識地放手讓金錢離去。
當你帶著有罪的意識面對自己,就會忍不住懲罰自己。
忍耐
認為要成功就要吃苦忍耐,忽略自我真實感受。
否決自己的願望,傾向選擇利益比較後 有利的那一方,而不是心裡真正想要的。
所以會覺得要辛苦、忍耐才能獲得幸福,心理上將自己定位成「應該被壓榨」的人,
但因為不是自我真實的聲音,忍耐的過程也可能感受到憤怒、恐懼、罪惡感。
富體質=以自我為中心
富體質則可以理解成和上述的窮體質相反。

他們傾聽、順應自我的聲音(以自我為中心),選擇自己真正想要的。
並且肯定自己的價值,對於得到錢財或幸福都是「理所當然」,毫無罪惡感。
以自己的感受為基準
例如,對於「一天上班八小時、通勤還要和大家擠」這件事情,若你感到痛苦疲憊,你的想法會是:
1.「一定要去上班,不努力不行」「大家都做得到,沒道理只有我做不到」
2.「我的生活根本不正常,每天努力打拼,一心一意埋首於工作,真是太詭異了。在電車中和大家擠來擠去的,真是夠累人的。我不喜歡在月台和人群中,和大家一起匆忙趕路,這樣的生活方式一點也不健康」
你會想著1或是2呢?
1的想法是以他人為中心(窮體質的特徵),充滿「不得不這麼做」的迷思,
若以這個迷思為人生標準,就必須不斷的奮戰、忍辱負重、持續努力。
做不到這一點,就會產生罪惡感。
2的想法則是以自己的感覺為基準,相信自己的感覺,貫徹自己的感受。
遵循自己的心,盡量滿足自己的慾望,
即使遇到自己不開心的時候,也會努力摸索出讓自己滿意的狀態,
自然而然能有能力開創想要的未來。
肯定自我價值
作者說:
若把全國的財富平均分配給每個人,誰都理所當然成為擁有數千萬財富的小富豪,這才是每個人的平均價值。
能夠了解自己「可以」擁有,就能消除對金錢的罪惡感,
不會想著「賺這麼多錢,恐怕會遭天譴吧?」「我不能讓自己過著太舒適愜意的生活」
這些想法,會讓人在富足之前,不知不覺自己踩剎車。
我希望你能夠反覆告訴自己這句話—
「無論就經濟上或時間上而言,我希望過的生活,真的只是非常一般的平均水準而已。」
當你能夠真正認同這句話,你表現出來的言行舉止,自然能夠讓你成為有錢人。
悠然自在,樂在其中
作者不斷強調富體質的人能「輕鬆、穩定、持續」地獲得財富。
深究原因就是他們能傾聽心底真正的慾望,對正在做的事情充滿幹勁和熱情,
專注在自己,而不與他人比較。
兩種體質的檢測表
其實書中有些地方有點複雜,
但下面這個檢測表因為是實際的舉例,所以是我覺得最好理解的部分,
也是我想記錄下來提醒自己的。
窮體質檢測表
以下符合愈多,愈接近窮體質的「以他人為中心」的思考模式。
◆有時一回神才發現,自己工作時十分緊張,戰戰兢兢。
◆明知道做就對了,卻要花很多時間,才會實際採取行動。
◆認為事情決定之後再行動比較好,所以會仔細思考。
◆總是忍到最後一刻才做決定。
◆發現對方說的話有誤時,會想要主張自己正確的看法。
◆發現對方做錯事時,會想要提醒、糾正對方。
◆受人之託時,總覺得要幫助對方 。
◆遭到否定時,會設法讓對方理解自己。
◆被他人指出錯誤時,會設法讓對方認同自己的正確性。
◆如果家長反對我結婚,我會說服他們直到認可為止。
◆對方來電告知赴約遲到時,我會自己打發時間,耐心等候。
◆身邊有討厭的同事時,我會仔細觀察他們的言行,所以很了解他們的狀況。
◆發生問題時,我覺得有必要先深思、做出客觀判斷之後,再做決定。
◆我認為,不管什麼事,只要決定去做就堅特到底的做法,能夠獲得自信。
◆成功最重要的是忍受各種苦難,努力克服困難的精神。
◆雖然知道該如何朝夢想前進,但在釐清目標之前,不會採取行動。
◆在職場上看到部屬為工作所苦,我會積極給予指導。
◆看到周圍的人忙得團團轉,若自己很悠閒會產生罪惡感。
◆被別人指出錯誤時,很難坦然接受。
◆想像自己的夢想時,相信夢想真的會實現。
◆身邊有自己想要效法的人物,或是有想要的東西。
◆看到對方的優點時,會覺得自己也要那樣才行。
◆個性屬於完美主義,事情不做到完美,就覺得不自在。
◆一起心動念,就想馬上實現。
◆採取行動時,通常會在腦中思考利弊得失。
◆比较A與B時,會忍不住思考選擇哪一項比較有利。
◆覺得看傳統的指針手錶知道幾點,是很麻煩的事。
◆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會想要一口氣做到最後。
◆對方正在說話時,有時會打斷對方的話題。
◆經常不怎麽留意別人說的話,不會把別人說的話放在心上。
◆覺得先了解對方,再採取行動比較好。
◆為了了解對方的言行,做任何事之前,都會先思考與分析。
◆認為若無法徹底去做,便無法改變事物。
富體質檢測表
以下符合愈多,愈接近富體質的「以自己為中心」的思考模式。
◆在放鬆、從容的狀態下工作。
◆與其在腦中思考,我經常相信自己的感覺,並且依照直覺採取行動。
◆我的想法是先行動再決定。
◆即使對方感情用事,我也不會隨之起舞。
◆受人之託時,會看心情決定要不要答應。
◆就算遭到否定,也能夠忠於自己的期望。
◆遭受對方反對時,我不會急著證明自己,願意花時間慢慢來。
◆就算家長反對我結婚,我也會和自己選擇的對象結婚。
◆對方來電告知赴約遲到時,我可能會直接回家。
◆身邊有討厭的同事時,我會仔細觀察自己對對方的感受與言行 。
◆發生問題時,我會相信自己的感覺,並且盡早提出具體方案處理。
◆就算是已經决定好要做的事情,只要自己不想做,也不排除中途喊停。
◆因為總是做快樂的事,所以不是那麼在乎結果。
◆知道該如何朝夢想前進之後,就會專注於「眼前」。
◆在職場上就算看到部屬為工作所苦,也不會馬上插手。
◆自己的意見就算被對方否定,也不會放在心上,依舊以自己的意見為優先。
◆即使周圍的人忙得團團轉,我也會在自己的工作告一段落時,休息一下。
◆比起結果,過程更重要。
◆與其和他人比較,我通常會拿過去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相比。
◆我能夠由衷認同別人的優點。
◆與其用頭腦思考,我會以「自己的慾望和情緒」為基準來做决定。
◆採取行動時,比起思考,我更以「自己的感受方式」為基準。
◆當我想知道現在幾點時,我會立刻聯想到傳統的指針手錶。
◆在做一件事時,我會在每個階段確認成果。
◆與人交談時,我會認真傾聽對方說話。
◆與人交談時,如果聽了覺得痛苦,我會立刻中斷。
◆就算對方拼命說服,我也不大會受到影響。
◆面對對方的言行,我會把焦點放在自己的感受上。
◆在做一件事的時候,我總是從「自己做得到的地方」開始。
◆根據我的經驗,只要稍微付出行動,就能改變整個局勢。
◆在決定事情的時候,我會盡量依照自己的意思做抉擇。
◆決定事情時,我不會拘泥於大家的看法、社會規範或一般常識。
◆無法回答對方的問題時,我也不覺得必須馬上給對方答案。
和極簡主義的關聯
這個「小坪數 ‧ 輕盈小日子」部落格,我定位它的主題圍繞在簡單生活、極簡、斷捨離、居家收納…
那為何會出現這本 <窮體質,富體質> 的書摘和心得呢?
其實我在看書的過程中並不是那麼「舒服」,
因為窮體質的一些點,會刺中我的行為模式或思考方式,
作者的語氣也偏強硬,不是那種溫柔開導型的,算是一針見血型的。
但看到最後,這個「以自己為中心」= 「富體質」的答案,
對我而言這就是極簡主義強調的—
了解自己、忠於自己,不與他人比較,專注於自己真正認為有價值的事物上。
愈看許多書,愈覺得許多知識或理論,在底層都是共通,
雖然是以理財的主題寫的書,
但讓我覺得有許多啟發,所以很想記錄下來,也想分享給大家。
尤其我親近的人也會來看這個部落格,我也想把這些觀點送給他們。
這本書有點硬,但還是推薦大家看看這本書,應該可以有不少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