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接觸 怦然心動 / 斷捨離 / 極簡主義,也對於流行一陣子的膠囊衣櫃很是心動,
希望留下的衣物少量但是都是自己喜歡、實用性高、質感好的,
所以也做了不少努力和研究。
其中有本書,光書名就讓我眼睛一亮,它的名字是《時尚斷捨離》
此書的作者 地曳iku子 是一位造型顧問,
她針對許多我們認為的時尚「常理」提出的質疑。
也讓我重新開始思考,自己認知的時尚是否太過偏剖。
以下的分享是我看了《時尚斷捨離》後較有啟發的部分,
對我而言實用的地方是「觀念的轉變」,
至於她提出的例如:
XX衣物大概要有幾件比較剛好 這類的建議,我比較偏向自己去找尋自己的平衡點,
所以僅針對我認為對我非常有幫助的地方來分享。
大多數女性都被下了「造型要多變」的魔咒
翻閱造型雜誌的各種穿搭專欄,或看著擅長穿搭的部落客、YouTuber、名模,
即使我個人認為自己已經不算太常接觸這些資訊,
但我確實一直是認為像他們那樣就叫做「時尚」。
受到影響的我,
認為衣櫃內需要有數不清的衣服、包包、鞋子,依照不同場合互相做搭配,
才能擔當時尚達人。
但《時尚斷捨離》作者 地曳iku子 提出:
越是「時尚」的人,所擁有的衣物越是「不多」。
我們看到那些閃閃發光的時尚達人,他們是「把時尚當做職業」的「專業人士」,
也就是說,換穿衣服、拍照是他們的「工作」,因此才需要大量的服裝。
但我們大多數人是「一般人」,並沒這麼多換穿服裝的必要。
所以作者把模特兒當作非真實的「童話故事」來形容。
若我們把時尚的定義,錯定位在和真實生活背離的童話故事,
去學習那些「專業人士」的方式,是不適合的。
並不是「每天都穿不一樣」就叫做時髦。
穿什麼都適合 = 時尚 ?
穿搭一直都有所謂「風格」的劃分,
浪漫風、帥氣風、日系風、森林系風、休閒風…弄得我們眼花撩亂,
若我們想成為「時尚達人」,常常會因此煩惱例如:
「我怎麼都不適合穿裙子呢?」
「我沒辦法駕馭這種風格」
但是 …
為何一定要去適應各種風格呢?
年輕的時候,因為青春無敵,
確實許多的風格放在身上,即使沒那麼合適,也能用青春活力過關。
但到了輕熟女的年齡(作者大概抓30歲之後),
其實已經大概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適合什麼了,
這時候就不用再去嘗試錯誤,
自己適合、喜歡的,就是你的風格、你的時尚。
要知道,其實扣分的印象比加分的強烈,
每天打扮得很得體的人,只要有一天奇裝異服或蓬頭垢面,
那一次扣分的印象會打壞所有原本的分數。
因此,若希望給人時尚、會穿搭的印象,
反而是定位自己的風格後,用適合該風格的少量質感衣物,去打造自己的造型。
成熟女人的衣櫃,衣物會偏向某個風格類型。
年輕人的服飾 = 時尚 ?
青春的流逝一直是女性的夢魘,
所以我們花費大量的金錢甚至力氣,只想將青春留在身邊,
因此一個常見的錯誤,就是穿著「不符合自己年紀」的衣物。
就像上述說的,
年輕時因為有青春活力加持,穿什麼都不顯得突兀,
甚至忍耐力也夠好,即使穿著不合腳的鞋子走一天,也可以因為「漂亮」而忍耐。
但若已經邁入輕熟齡階段(我也是),就會發現已經變得很難去「忍耐」了。
夏天只要穿得多了點、材質差一點的,根本穿不住;
鞋子不合腳,走一下立刻產生疲憊感…
這些疲憊感是會反映在氣色上的,絕對為外表扣分!
另一種常見的錯誤,就是刻意穿著年輕人的衣物,
但並不是打扮成好像年輕人的樣子=年輕,反而容易產生違和感。
套一句之前聽到的有點過分的話就是…「智商降低」的感覺。
(這句話不是書上寫的,但我聽到時,有種被當頭棒喝的感覺…所以還是沒禮貌地寫出來了)
懂得選擇適合自己「現階段」的穿搭,也是作者定義的時尚之一。
真正需要買的,只有現在會穿的衣服
這個我相信許多女性都有很深的體悟。
換季拍賣買的衣服,想著明年可以穿上身,
結果隔年時已經完全想不出來當時為何會買下這件衣服…
完全感受到真的是女人心海底針!
雖然打著買入後之後可以穿的如意算盤,
其實現實是,我們每天都在變化,
喜歡的東西、妝容、髮型甚至環境,都會慢慢變化,
所以其實無論是什麼東西,「囤貨」都是不智的選擇。
即使不說服裝,例如保養品也是。
看到特價先買起來,等到舊的終於用完了,
可能又看到更想要嘗試的保養品牌,或是膚質產生變化,
最後那罐特價品,很可能還沒開封就淪落到丟棄的命運,反而更加浪費。
現在購物如此便利、選擇也多,根本完全不用擔心「買不到怎麼辦」,
錯過了一件喜歡的衣服,還有千千萬萬件,
我們可以「整個城市都是我的倉庫」,不需要事先帶回家屯著占空間。
(怎麼寫著寫著變成極簡主義勸世文了XD)
結語-很推薦<時尚斷捨離>
最近為了確保自己「時尚」(不俗氣) 但又想要清爽的衣櫃,
所以研究了許多關於這方面的知識,
這本書顛覆了一些我原本認為的「時尚」的定義,
讓我在學習極簡但又想漂亮的路上,給了我思考上的改變。
■ 推薦你購買這本書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