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在整理自己周遭環境的過程中,
我大多是奉行近藤麻理惠在<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中提到的方法,
試著拿起一個物品,判斷是否感覺「怦然心動」,
心動就留著,不心動就道謝後跟它說再見。

但這個方法,似乎對於一部分人(尤其對物品的執念較深的人)而言,是很令人疑惑的,
無論拿起什麼,他都會認為「很心動」(=就是不想丟掉XD)。
我雖然比較沒有上述這個問題,但也還是有些疑問。
例如,有些東西有「實用性」,但似乎並不令人「心動」,
就像若是一隻普通的鐵鎚,真的會讓人「感到心動」嗎?
難道要換成貼鑽或粉紅色的鐵鎚嗎?

所以針對單純「實用性」的物品,當時的我會自動切換成「不使用怦然心動度來決策」,
直到我的物品愈來愈精簡後,我才理解到,
也許所謂的「怦然心動」,
除了「真心喜歡」外,還有一部分的成分是「感謝」。
減少物品後的心態轉變
在我把衣服精簡後的某天,我走在寒風中,
突然我的心中,對現在自己身上協助禦寒的外套、圍巾,湧起感恩的情緒,
我感謝此時此刻有它們,陪著我度過這個冷天。
但這樣的情緒,在我擁有很多衣服、卻不感到滿足的時候,是不曾出現過的。

精選周遭的物品後,我比較能用心去對待和看待身邊的這些物品,
我可以花時間用手撫平每一件衣服,把它摺好,而不是看都不看隨意塞到衣櫃;
我可以用著自己最順手的筆,在手帳中寫下想記錄的文字;
我可以在鯊鯊髒掉後,找個大晴天清洗和「晾鯊魚」,而不是再買一隻或打入冷宮。
也因此,我更能關注到,它們在我的生活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認知到它們帶給我的舒適和貢獻,讓我更加珍惜它們。
這些物品成了支持我、提升我生活品質的「夥伴」,
即使隨著時間,對它們的新鮮感減少,
我還是能「感受到」它們在我生活中,給予我的照顧,因而感到感激和滿足。
對,就在此時,我才了解,原來這樣的感激之情,也是一種「怦然心動」。

(還為鯊鯊寫過文章XD)
當周遭物品很多時,我幾乎對於它們是沒有「感覺」的,
因為我的精力常常消耗在尋找新的刺激(買新的東西),
或者被過多的物品給掩埋,完全沒辦法細細體會物品帶給我的好處,
在衣櫃抽屜因為衣服太多關不起來的時候,或者走過地板上散落雜物的房間時,
更多的心情甚至是煩雜,何來感謝?
給整理初學者的建議
就如上所述,我認為「體會到物品是夥伴、並湧現感恩情緒」的這件事情,
是出現在真正精選物品之後,
即使「感恩」的情緒是怦然心動的一部分,但初期很難體會,
一開始就全用「怦然心動」的基準判斷物品去留,確實會有感覺矛盾的時刻。

也可以獲得一些靈感
若是面對「本身就僅具有實用性」的物品,不妨先以物品對你的「實際」貢獻來判斷。
會強調「實際」,是因為許多物品會被發明出來,代表它本身就有它的功能,
只是這個功能「你」用不用的到,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整理的時候,務必以「自己」當主角,
你在選的是要留在你身邊、能支持著自己的夥伴,它必須對你而言是有某種價值的。
當你有點猶豫,某個明顯不容易感到心動的類別的物品,是否要留下或丟棄,
也許你可以看看自己現下想的內容,是下列哪一種呢?
1.你能感受到它(已經)為你做了什麼
若你能感受到這個物品已為你做了什麼貢獻,並且往後也希望由它繼續服務,
那可能在減少物品後,你可以對它湧現感恩(怦然心動的一種)情緒,可以選擇留下。
舉例一些狀況:
- 「這個鐵鎚雖然現在並沒有感到心動,但上次組裝家具時還好有它,目前家裡也沒有其他鐵鎚。」
→ 你能列舉它已有的貢獻,表示它在你家有實際的實用性,並暫無替代品,可留著。
- 「這個鐵鎚上次組裝家具有用到,但很不順手,目前家裡也沒有其他鐵鎚。」
→ 可考慮暫時留著,但之後若有找到更合適的就替換掉。
- 「這張桌巾以前一直鋪在桌上,雖然還很新,但現在換了桌子已經不需要了。」
→ 基本上「以後並不需要發揮它之前的功能」,表示它可能已經不適合現在的你,
所以即使以前有貢獻,也可考慮斷捨離。

詳情可見:
家中創意小巧思【物盡其用的例子】,環保又有質感
2.思考著它可以為你做什麼
若你舉不出物品,過去究竟「實際」用於什麼地方,
或只有買回來的當下很短暫地用過,就束之高閣,
那十之八九,就是你其實有點捨不得丟掉它,所以運轉腦袋,想嘗試找出留下它的理由。
這些理由通常天馬行空,講起來有時自己都很難說服自己,
但因為心底對於它的斷捨離有掙扎,所以會用盡想像力,去想像這個物品的各種可能用途。
- 例如你明知道這件衣服沒那麼舒適,不適合當家居服,也已經不適合現在的年紀,
但當時買的時候有點貴,所以盤算著可以在家穿,甚至改造成包包。
(但通常永遠都不會有這一天) - 又或者,你也有一支不知從哪裡來的鐵槌,但過去從沒使用過,
那很可能你現在的生活,根本不會有需要它的時候,(例如你家具根本都買不需組裝的)
但你試圖在腦中,列舉出這支鐵鎚的100種用途,試圖說服自己需要它。

少物生活 | 面對物品,「想像力」不用太豐富
這一項我就不舉太多例子了,每個人生活模式不同,需求也不同,
只是我們可以意識到,
我們常常在捨不得放手的前提下,瘋狂幫物品找各式各樣的「可能用途」,
但大多數時候,就真的是找理由而已,
最後這些不符合習慣、對你而言不具實用性的物品,還是會堆在角落或櫃子裡。
所以,對於這樣很明顯過去就不曾需要過,現在也不使用、甚至根本忘記它的存在的物品,
會建議可以說再見。
結語
總結一下這篇文章的結論:
在物品爆量的狀況下,很難感受到對物品的「感謝」,
所以可先用:
- 物品過去為你做了什麼?
- 你未來是否還希望由它服務?
來做為判斷實用性物品的去留的依據。

當周遭物品漸漸完全符合你的需要,你會慢慢感受到它們帶給你的「怦然心動」,
這種心動不一定是「一見鍾情」或「熱情如火」的那種心跳加速,
而是用時間和實際行動累積起來的「感恩之情」,
是比起一時的激情,更細水長流的羈絆。
2 留言
這篇寫好好~非常有同感(手比愛心)
謝謝嵐~我發現斷捨離相關的文章,跟妳常常有共鳴呢!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