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了好多關於 極簡、斷捨離的書籍,
也重新閱讀了開啟我整理之路的聖經:
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這本書。

作者:近藤麻里惠
審視這一路來的變化,我發現剛開始踏入減物、整理這個新領域時,
自己對於這個領域其實有部分的誤解,想和大家分享這一路心態的轉變。
迷思一:物品愈少愈好?
剛開始實行斷捨離的時候,我會抱著 物品多=錯誤 的想法,
看著網路分享「斷捨離後我丟掉的30個東西」「這些東西我都只有一個」…
之類的文章或影片,
對於許多身邊的東西,開始覺得不自在。
加上丟掉東西雖然部分是痛苦的,但其實也是有種清爽的快感,
所以我把重點放在「丟棄」上面。
為了清爽的空間,我要減量;
為了怦然心動,我要減量;
對於周遭的物品,我愈看愈煩心、愈看愈不順眼,
我想丟棄所有不心動的東西…。

可能是看到例如 「我家空無一物」 日劇的劇照,
認為極簡就是將生活上許多事情簡化到不用思考、不用猶豫,
拋棄自己的慾望、好奇心,過著物品極少的禁慾生活。(這是對極簡的常見誤解!!!)
解方–丟棄後,你想追尋什麼?
但其實無論是斷捨離或極簡主義,最終的目標都是過上更好、更有意義、更滿足的生活,
只是把對自己而言 「 過多 」 的東西排除,對自己而言可以簡化的東西簡化,
讓自己可以把時間、精神專注在真正想做的事情上面而已。
也就是說,若我的興趣是烘焙,烘焙的道具非常多,
以前的我會認為若我要實施斷捨離或極簡,我就得「放棄 」 我的興趣。
但是其實,應該是:
斷掉周遭其他雜訊、雜物後,更加「專注 」 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上,
讓心靈更加平靜、滿足。
這才是丟掉物品後,最終的目的。
無須放手真正喜歡的東西,沒有一定要丟掉什麼才是正確答案,
只是學會在這物資過剩、資訊爆炸的時代做取捨,找到最重要的事物。
斷捨離、極簡主義都只是過程,而非目標。
迷思二:一定要擁有怦然心動的東西?
丟掉了一大堆不喜歡的衣服後,
我開始尋找「 更適合我 」 、讓我「怦然心動 」 的衣服。
所以當時的我秉持「精準購物 」 的條件,
除了去做 個人色彩分析,想用專業角度確認自己適合什麼樣的打扮外,
也特意去逛衣服店、花時間試穿,
好不容易買下了認為適合我想要的新風格的一件裙子,
但後來…它還是被我送人了。
我開始疑惑為何我又落入這樣的循環,
也許是完美主義作祟,我期待周遭都是我100%喜歡的東西,
所以我嚴苛看待這些物品,
一覺得不適合、風格不喜歡,就想更找「更好的」、換成「更怦然心動」的東西。
直到我讀了佐佐木典士的
<我決定簡單的生活:從斷捨離到極簡主義,丟東西後改變我的12件事!>這本書,
我才發現我的盲點。

作者:佐佐木典士
佐佐木典士說,
現在的每個結果、家裡的每件物品,
其實都是某個當下自己的決定,才會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也就是說,這些物品其實已經是我們曾經「想要 」 的了,
我們其實已經擁有了許多自己想要的東西,卻還是不滿足,
卻還是想要新的、更好的。
之所以會這樣,其實也不是我們的錯,也許是為了適應環境的演化結果吧?
書中提到,人其實是容易 「 習慣 」 的動物,
無論多大的喜悅、多大的悲傷,人都是會漸漸習慣的,而且比我們想像的快速。
所以當我們買了個自己很喜歡的東西,確實當下非常喜悅,
但這個幸福感只會因為習慣而遞減,也慢慢地沒那麼 「 怦然心動 」 。
為了找尋這個 「心動」,反而容易外求更多更新更好的東西來刺激我們的感官和心情,
最後反而買了更多「可能會更好」的物品。
解方–重點是 珍惜 / 感謝
那麼我們到底該如何破解上述的 「 人類的慣性 」 呢?
其實就要回歸到心態的轉變。
麻里惠的書裡面,其實有時候會暱稱她的物品們為「孩子」。
回家後會和擺在玄關、前一天穿的鞋子說聲辛苦了然後收進鞋櫃;
包包的物品當日會清空,讓包包們好好「休息」;
襪子不能反摺成圓球,因為他們看起來不能「呼吸」...
這些動作,都是非常慎重地對待周遭的物品,珍惜他們,
暱稱他們為可愛的孩子,愛他們,
並感謝他們對我們的付出,讓我們的生活更方便、更亮麗。
麻里惠說,即使客戶整理衣櫃時,她不在客戶旁邊,
只要審視一下衣櫃內的狀況,她可以立刻挑出客戶猶豫要不要留下的衣服。
因為被喜歡、被好好照顧的物品,是會散發光芒的。
而這些光芒,物品會回應給我們,為我們的生活加分。
當我們懂得感謝、用心對待持有的物品,
我們才能在新鮮感逐漸退去後,持續對物品「怦然心動」。
結語-物品精緻化 有助於提升生活品質
雖然每個人因為需求,物品持有的數量並沒有標準,
但整理家裡時,還是會建議物品可以精緻化。
以前的我覺得是因為物品占空間才需要減量,
但其實減量後,可以幫助我們在維護物品時較不費力,
我們也較有機會,和持有的物品認真對話。
因為我在家上班,其實真正出門的時間也不多,
最近我斷捨離了幾雙鞋(基本上那幾雙也真的沒在穿),
目前外出鞋子的數量是2雙,只有一雙最常穿的平底鞋,還有一雙運動鞋。
以前我是個不太注重鞋子的人,幾乎不太清潔鞋面,
最近意識到自己想做一個「有質感」的人,
雖然不一定要用高級的物品,但希望好好打理自己的門面。
斷捨離後,我發現因為數量少、也因為常用,我可以比較專注地照顧我的鞋子們。
白色的平底鞋髒了,拿牙刷沾 布朗博士18in1潔膚露 + 小蘇打粉,
細心花個10分鐘,完成清潔工作。
若我有10雙鞋,我應該無法這麼細緻地照顧每一雙鞋子。
物品被細心照顧後,穿戴在我們身上,讓我們更加閃亮,我們也因此更珍惜他們,
這不就是一個相當棒的循環嗎?
★ 此篇推薦書籍: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 (博客來 金石堂 讀冊 )
我決定簡單的生活:從斷捨離到極簡主義,丟東西後改變我的12件事!(博客來 金石堂 讀冊)
其實關於極簡,我也還在學習,
但這些心態上的轉換和體會,讓我變得更加清楚斷捨離的意義,
也增加了許多和物品對話、審視自己內心的機會。
對於極簡,你有什麼心得,也歡迎與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