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因為一件事情覺得很不開心。
媽媽用訊息跟我說,要拿某個點心給我,
我回覆表示「不用了」,並說明了理由,
結果,這個東西還是出現在媽媽裝好給我的袋子裡。
看到這裡,大概你會覺得,這是一件無傷大雅的事情,而且還是媽媽的愛心,
多的點心就吃掉就好,有什麼好不開心的?
令人難以喘息的「為你好」
其實現在的我,沒辦法回老家長住太久,
我很愛我爸媽、也很在意他們的心情,但我發現太長久相處時,我會有點喘不過氣。
例如,媽媽準備了水果,若我不吃,她有時會生氣,覺得好意不被接受。
例如,媽媽知道我崇尚家裡東西少一點,但還是忍不住把別人斷捨離的衣服拿回家塞給我。
例如,我決定要丟掉某樣東西,但幾年後可能會在某處找到它,因為被從垃圾桶翻出來留下。
給我的感覺像是,我回答什麼、做什麼決定,都不重要,
最後的結果,都是一樣的。

當時有寫在這篇文章裡
但你說,這些是什麼大事嗎?其實也不是,
甚至,許多事情夾著媽媽的愛,
所以當我為這些事情不開心時,也同時感到罪惡感和矛盾,
畢竟這些,大多都是「為我好」。
用自己的角度出發的「為你好」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都有自己認為的各種「應該」,
生活「應該」是什麼模樣、情人「應該」是什麼樣貌、幾歲時「應該」達到什麼成就…
我們都用自己的角度,在看這個世界。
就如我自己,在體驗到簡單生活帶給我的諸多好處後,
我也想著去推廣這件事情,所以才會有現在這個部落格,
大家基本上是基於和我有共鳴,或剛好搜尋到,而看到這些文章,
無法認同的人,也不會留下來,可以很自由地關閉視窗。

但若是有感情連結的家人、朋友,我們常常會因為「為你好」,
企圖用自己的價值觀,去影響他們的生活,
例如剛開始接觸整理時,我也常常努力整理老家的空間,但也很容易因此跟媽媽吵架,
過了很久我才明白,是我干預的太多,
若我想改變,就是我該搬出去,而不是企圖要求全部人跟我一起改變。
其實每個人都過得很好
之前我閱讀了布蘭達&維尼的書 <今天,就過喜歡的日子>,
她們是一對雙胞胎,以我來看她們算是走得相對極端的極簡主義者,
算是物質真的很少,搬家時幾乎可以說走就走的類型。
令人嚮往的是,她們的心靈非常富足,
布蘭達目前的興趣是寫小說和彈琴,維尼則是畫畫,
她們就真的花很大部分的時間,在做這些自己想學、有熱情的事情,
並未把「生存」放在第一位。
她們的極簡生活一直在進化,並且聽從內心的聲音,讓自己開心地過每個當下。
而過著非主流生活方式的她們,肯定也會常常接收到來自周遭的質疑,
但她們很理解自己該放在第一位考量的是自己,不是他人。
而這一點,也讓她們在看待別人的生活或選擇時,多了更多的豁達和尊重。

他們在書中提到一個論點,那就是「其實每個人都過得很好」,
即使有個人拼命抱怨自己的生活,但卻沒有要做出改變,
那其實現在的生活對他而言,並沒有痛苦到要改變,就靜靜祝福即可,
等到有契機的那一天,自然會改變。
乍聽之下會有點無情,但那是一種有界線的尊重,
相信對方在面對他自己的課題時,會做出最合適的選擇,
所以無論現在別人是怎麼樣生活,都是那個時間點最合適他的選擇,
無須站在自己認定的角度,替對方擔憂,即使那是「為他好」。
結語
「課題分離」這個練習,到現在,還是讓我覺得很不容易,
在參雜情感的時候,我們常常會不小心越界,
用自己的觀念,去看待或指導親近的人「應該」如何選擇,
即使出發點是好意,卻還是容易造成矛盾或關係緊繃。
在對方(例如長輩)讓我感受到越界的時候,我會覺得不開心,
但也盡量學習著去看那背後的動機,只是第一時間還是會不開心(笑)
偶爾我會想在部落格,寫下像這樣不是很專業、但是是自己生活中的小啟發,
所以就趁著這個靈感,和大家分享一下這些小心情和心得,
期待我們都能在人際關係中,更自在地做自己,也允許他人用他的方式生活。
4 留言
雖然知道是為我好,但當下真的會不開心
我能理解這句話 生活在同一個空間很難相安無事
減少相處不是不在乎對方 而是取得讓彼此更好的生活
謝謝Apple常常能共感我話中的重點,
我們很在乎也很愛對方,但真的是各自有各自認同的生活方式,
有點距離確實比較有美感。
「同在一個屋簷下」實在是非常難改變(我們家也是XD)
真的~和他人同住時,確實只能盡力取得平衡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