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物V.S.寶物,你家的比例是誰多誰少?【精粹生活的理物哲學】閱讀心得分享

Aya

偷偷放個廣告:Aya家的門簾,獨家販賣中喔!
文章中途「沒有」任何廣告,歡迎慢慢瀏覽~

關於<精粹生活的理物哲學>這本書

前陣子在圖書館借了<精粹生活的理物哲學>這本書,
作者是香港的整理顧問Clio Yung,
在房子坪數比台灣更稀有的香港,更是需要好好地整理空間。

這本書其實一開始我覺得有點「硬」,它不太有實際案例分享或感性的文字,
而是很有邏輯地,理出整理前、中、後該知道的概念與思維,以及提供實際可執行的方法
甚至透過對於整理相關名詞的解釋,讓讀者更了解我們常混用的詞的含意。

對我來說,這本書比較像「教科書」,
但也因此比較深入,含金量豐富。

這篇文章就來分享一下我讀這本書的筆記和心得。
因為它算是一本詳細的整理書,以下MEMO可能適合正在整理 或 想開始整理的讀者~

書籍重點摘要

以下是我自己筆記下這本書中,我覺得想跟大家分享的一些部份。

先問自己「我需要整理收納」嗎?

只要空間和物品本身沒有對物主造成不便,他人的地獄只是旁觀者的想像。
<精粹生活的理物哲學> P.16

無論是物品繁多或物品雜亂,其實都沒有關係,
唯獨「你本人」覺得物品多或亂倒「影響生活」、感受到困擾時,才需要整理收納。

<精粹生活的理物哲學>合適的物品數量

這部分也可以延伸到,也許我們常常認為別人「需要拯救」,
像是看到長輩家裡很亂,就很想幫忙整理,(我自首我以前就是)
但事實上在當事人意識到需要之前,並不需要我們的多管閒事

整理前,先思考「目標」

書中把理物思維,分成5個層次,每一層都要為上層服務,
最上層就是「目標」

處理物品的終極目的,是改善生活
<精粹生活的理物哲學> P.19

這點和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書中提及的一樣,
在整理之前,你需要先定義出自己的理想生活的樣貌,想像地愈具體愈好!
之後再反推回那你需要做哪些事情、擁有哪些物品,才能實現這樣的生活。
而非想都不想,就跟風斷捨離或是極簡風格。

同一系列的行為的動線愈短愈好

家可以是量身打造、非常個人化的地方,
在空間規劃時,可以檢視自己的習慣,
盡量將一氣呵成的行為,規劃成同一個動線

書上提到,若你的晚間習慣是 敷面膜、撥放音樂、看書、拿掉面膜,
那就可以把這些行為視為一個「SET」
將面膜、音樂播放器和正在看的書,放在相鄰的位置。

以我自己家來說,每天吃的藥品,還有每天使用的杯子,就會安排都放在飲水區的周圍,
不但方便,也比較容易養成這個習慣。

我們的杯子、茶壺和飲品(茶包…)、每日要吃的藥品及保健食品,
都會盡量放在飲水水源附近

意識生活

當我們過有意識的生活,謹慎地為生活中的每個選項下決定
透過五感覺察當下感受,內心就會回歸平靜。
<精粹生活的理物哲學> P.34

書中在這個段落,提及了極簡主義
極簡主義的表面是「減物」,看似清心寡慾,
核心其實是「選擇對自己有價值之物」
在了解自己價值觀的前提下,選擇適合自己的物品。

攝影師:cottonbro studio

比起「我全都要」的思考模式,懂得選擇與懂得不去選擇
更容易幫助我們邁向豐足的人生。
<精粹生活的理物哲學> P.38

以理財角度檢視物品

著名的<富爸爸,窮爸爸>書中的理財重要觀念:
「資產是把錢放進你口袋裡面的東西,而負債就是把錢從你口袋裡取走的東西」
(感謝網友小科提供更精準的翻譯:
好的資產是能持續增值的東西,而壞的資產則是會掏空你口袋的錢」)

<富爸爸,窮爸爸>是理財界經典書籍

而把這個概念延伸到物品上:

能為你帶來正向價值的物品就是資產(寶物),
而不斷消耗你的心力金錢的物品就是負債(雜物)。
<精粹生活的理物哲學> P.52

書中定義,一個物品若對你而言,擁有以下其中一個價值,就是資產:

  • 實用價值 (如:生活必須品、重要文件…)
  • 金錢價值 (保值物品,如:珠寶)
  • 紀念價值 (回憶類別,如:書信)
  • 情緒價值 (帶來正面情緒的物品)

守護寶物

空間是有限的,
雜物占據的位置每多一分,寶物的位置便少一分。

<精粹生活的理物哲學> P.54

衣櫃被完全沒在穿的衣服塞滿,真正在穿的衣服卻在家中流離失所?
高級包包找不到地方放,系統櫃內卻放著N年也用不完的衛生紙?
本該拿來做菜的檯面上,堆了一年用不到兩次的巨大電子鍋?

與其讓「寶物」和「雜物」無止境為有限的空間爭鬥,
不如正視並遵從自己的感受,優先把空間留給你的寶物

物品失去價值的瞬間

面對要訣斷是否要淘汰物品時,我們通常容易陷入掙扎,
很常見的執念是「稟賦效應」(厭惡剝奪),
人在得到一件物品後,會不自覺賦予比得到它之前的額外價值
所以一旦買了物品,我們就不想經歷失去它的感覺
即使是閒置物品也一樣。

我們可以做的是:

  1. 了解「物品在你決定不再喜愛和放棄使用時,就失去了價值
    而不是在你丟棄的那一刻」。
  2. 一開始就「不買」,會比買了之後才丟棄更簡單。
一開始就「不買」,會比買了之後才丟棄更簡單。
攝影師:Vie Studio

收納是「讓物品易取易收的存放及展示方式」

收納不是單純把物品儲存起來,亦不是把物品塞進空間的意思。
<精粹生活的理物哲學> P.104

收納的常見誤解,就是要「利用空間」「塞好塞滿」,
但實際上,收納的目的是流動
讓物品好取好收,我們才能善用它們。

就如作者說的:「收納的意義在於有效保存以及便利我們使用物品」。

兼容性是收納用品最重要的特質

收納物品的兼容性,可以用下列準則判斷:

  • 多功能:
    簡單、使用用途多。
  • 模組化:
    可堆疊、可緊密排列(統一大小或可以倍數增加長寬高的收納容器)
    方形比圓形更能善用空間。

這也是我自己現在購買收納品的準則,
盡量避免購入「用途太單一」的收納品
這類物品只要需求改變,就會直接變成雜物或垃圾。

4T法則

  • TOY(玩具):
    常用且喜歡,應放在顯而易見、易取易用的黃金高度。
  • TREASURE(寶藏):
    不常用但喜歡,大多是紀念品,若數量氾濫建議創造其他用途(婚紗改造)或數位化。
  • TOOL(工具):
    常用但不喜歡,重質不重量,重複功能的物品可只留下1~2套。
  • TRASH(垃圾):
    不喜歡也不常用,可賣出、贈與、捐出或丟棄,讓他們離開家裡。

書中也建議,若要開始整理物品,建議的順序是由下而上,
也就是 TRASH(垃圾) > TOOL(工具) > TREASURE(寶藏) > TOY(玩具)

結語-我的心得

這本書從思維開始,到整理相關的觀念釐清與解釋,最後提供實際的操作建議,
我覺得整本書知識含量很豐富,
我僅挑選現階段的我認為想記錄下來的部分,和大家分享。

其實我好像已經有點久,沒有讀「整理書」了,
部落格剛成立的時候,我把很多重點放在斷捨離的執行、測試和實踐,
所以當時也看了很多相關書籍,
現在反而好像漸漸脫離技術和物理階段,走往更深層的自我探索

<精粹生活的理物哲學>這本書,我認為是統整了非常多整理的重要觀念和方法,
甚至我覺得可以當整理師相關產業的人的參考書
有很多有邏輯的解說,以及說服力強的敘述,
像是這次標題的「雜物」和「寶物」,對我而言就是很能引發反思和整理動力的說法,
就趕快分享給大家,說不定有些讀者就被說服了呢XD

我當初第一次聽說這本書,是來自我的香港網友 詩敏Aya的部落格
(沒錯~她也叫Aya,超有緣的!)
也可以去看看她的心得文唷!

其他文章推薦

致讀者的訊息

謝謝你看到這邊!
我是Aya,正在練習「好好生活」,
期待構築 物質精簡、平凡卻不平淡 的輕盈小日子。
歡迎追蹤「小坪數‧輕盈小日子」FB粉絲專頁IG
一起細品生活滋味 : )

相 關 推 薦 文 章

2 留言

元小科 2024-07-13 - 11:38 上午

謝謝Aya的分享。
話說《富爸爸,窮爸爸》這句名言,個人覺得更精確的中文描述應該是「好的資產是能持續增值的東西,而壞的資產則是會掏空你口袋的錢」
例如,「不是自住房」的第二套以上的房產,如果大環境處於持續大漲的波段時,可以視為好資產。但是,當大環境在下跌時,如果房產帶來的租金等收入輸給下跌幅度那就算是壞的資產。
回到Aya文章中的內容,我家好像有不少「只能」帶來情緒價值的物品……XD

回覆
Aya 2024-07-15 - 8:32 下午

不愧是小科,這樣寫真的比較精準耶!好像也更好理解一點。(我來修改一下文章XD)
而且確實這是變動的,端看當下的情境才能確定究竟是資產還是負債。
.
我家好像有不少「只能」帶來情緒價值的物品 >> 那~也還算是有價值XD
最怕的應該是可有可無,或者阻擋前進的物品吧(繼續學習中)

回覆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