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承擔他人的後果?也許你有選擇權─「課題分離」的進階思考

by Aya

之前闡述「課題分離」的文章,似乎大家挺有共鳴,
畢竟那也是我用低潮換來的珍貴啟發(?)
現在我也盡量把這個觀點,用在人際關係上,
期待人際上能夠更不緊繃,尤其是面對親近的人,我希望能「允許他人用他的方式生活」

最近那篇「課題分離」的文章底下,有網友留言,問了一個我覺得挺深的問題。
以下是他的留言:

您說得很有道理。不過有一個是無法切割的。
譬如說妳的家人或是先生,你知道他們的生活習慣哪裡不好,
你也建議他們要運動,保持正確生活習慣。然而他們就是不聽。
理論上生病是他們自己要受苦,但是你到時候可能要負責照顧他們,
請問這種狀況您要怎麼處理?

寫在文章最前面

上述這個問題,其實我自身也有類似的狀況
曾經我也寫過一篇文想闡述這件事情,但那篇文最後並沒有公開
因為那篇文,我先拿給福先生看,
但身為事件關係人的他,表示「感到很難過」
我想大概是我闡述的不好,若他都抓不到我真正的重點,那網友可能更抓不到了!
所以當時的我,選擇讓那篇文章暫時沉睡。

其實,「課題分離」這件事情,真的是「反直覺」,
用一般的眼光來看,甚至有點「無情」,好像刻意切割
身為「被切割」的那一方,也許會心裡不舒服,有被拋棄、不被關心的感覺。

<被討厭的勇氣>是闡述阿德勒心理學的有名書籍
我也是透過這本書,學到了「課題分離」這個人際關係解方

但其實,畢竟阿德勒是「心理學」,
我傾向這是自身心態的調整,從心態上切割,
為的是讓心情平靜、減少不必要的焦慮,而非在「行動上」真的切割

我並不是心理學的專家,僅是想斷捨離人際關係煩惱的普通人,
下面闡述的,
是我當時面對相似問題時,最終自己思考出來的答案,寫下來給大家參考。

我的答案

我將我最後的想法,濃縮成下列三個問題,若你也有相似的問題,不妨試著回答看看。

問題一:我的擔憂,真的有讓情況好轉嗎?

這位讀者提到:
「妳的家人或是先生,你知道他們的生活習慣哪裡不好,
你也建議他們要運動,保持正確生活習慣。然而他們就是不聽。」

按照這個描述來看,即使我非常焦慮對方的健康狀況,
情況卻沒有好轉 (因為「他們就是不聽」),
表示基本上,我有沒有勸他們運動,有沒有擔心,結果都是一樣的

只有我自己在焦慮,而對方卻絲毫沒有要因此改變。
甚至,常常發生的情況是:這些焦慮影響了彼此的感情,對方卻還是沒有改變。

其實,「改變」這件事情,本身就需要很大的決心
在對方並未迎來那個契機前,幾乎是不可能因為任何人的幾句話,就180度大轉變,
就像我們自己當然知道,怎麼樣的生活最健康,
但那需要自律和習慣養成,在還沒下定決心前,都是「臣妾做不到阿~~」。

問題二:我本身可以做什麼,讓未來更接近我的理想?

所以,若我們企圖改變的是對方,(要他們去運動,或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幾乎都會失敗,因為大家有自己的價值觀和習慣,不會輕易被撼動。

也許,我們不該把問題拋給對方
既然是「我」希望對方未來更健康,那只有從我能影響的事情下手

也許若是我負責煮飯,那我就盡量煮健康一點的菜色;
或是假日刻意安排健行行程,邀對方參加;
或是若你真的很了解對方,那就想辦法製造契機,讓他發自內心想改變。
(例如有些人,親近的人說的當耳邊風,但鄰居或算命說的就信了!?)

但這個地方有個陷阱,就是我必須是「心甘情願」付出的
我必須理解到,是因為我自己有這樣的期望或願景,所以我願意主動付出,
若心態上是「我都是為了對方好而做的」,
有可能會更看不順眼對方的行為,或覺得自己很委屈

例如若我努力做了健康的菜色當晚餐,結果對方大吃鹹酥雞當宵夜,
這時我必須知道,做健康菜色是我自己的選擇,對方吃宵夜是他的自由
若拿著「我都這麼努力幫你了,你卻還吃不健康的宵夜」來問罪對方,
那其實就是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好意」(但他並沒有要求喔~~),
演變成情緒勒索,影響到彼此的感情。

問題三:我真的別無選擇嗎?

第三個問題的回答,就是讓福先生覺得難過的部分,
所以我必須要再次聲明,這大多是「心態上」的調整,而非當下的實際行動

既然我們都知道,健康幾乎是當事者自己要承擔結果,可以歸類為對方的課題,
但因為過於親近和關心,我們會把這些課題連結到自身
認為「理論上生病是他們自己要受苦,但是我到時候可能要負責照顧他們」。

曾經,我也陷入這個迴圈中,
因為認為和自己相關,所以更容易產生情緒
導致自己焦慮不安、擔心未來,
卻又因為行動的鑰匙,幾乎掌握在對方手中,我無法著手解決或替他選擇

這些與我無關,是否看到那些不符合自己價值觀的行為時,
我能像看陌生人的故事一樣,輕鬆地置身事外呢?
我是不是可以不被這些我無法控制的事情,影響我的平靜呢?

也許,是我們自己擅自認定「這件事情和我有關」
但事實上,對於別人的課題,我們永遠有選擇權,要不要參與善後
這邊不講道德、情感或法律等等問題,
只是單就課題本身而言,對方必須全盤承擔最後的結果,
至於,要不要一起協助承擔後果,其實我們本身是有選擇權的。

光是心態上認知到:「我有選擇權」,就讓我看事情的角度開始不同,
我能用更理性的眼光,尊重對方的行為和選擇,
也能減少因為這些無法掌握的事情,產生巨大情緒波動的機率。

就只是,轉變一個想法而已。

轉念後,更海闊天空

而實際上,我擔心的未來,會不會發生,根本沒有人知道,也許根本不會
若真的發生了,我再來擔心或選擇要不要一起承擔,都還來的及,
現在就開始焦慮,好像有點太不划算。
我僅希望自己在「現在」這個當下,
能夠專注在自己能左右的行動,並尊重他人過他選擇的生活

結語–課題分離,專注於自身的平靜

不知道這樣寫,看到這裡的你,是否能理解我想傳達的心境呢?

總結一下,這篇文的重點:

  1. 我們無法用自己的價值觀,改變他人的行為,僅是徒增焦慮。
  2. 在自己可以控制的範圍內,自發性努力,讓事情更接近理想。
  3. 改變想法,從心態上與他人的課題切割,允許他人用他的方式生活。

最近我很追求「心情的平靜」,
心情起伏會影響許多事情,
一直對無法改變的事情有情緒反應,也真的很累人,
所以我很希望自己能盡量少被不在掌控之中的事,影響心情

我想我的答案不是最佳解,
但這已經是現在的我的知識和視野,能想出的最好解答了,
未來若我有不同的想法,希望能再和大家分享。

也歡迎你與我分享或討論,你對這個問題的答案 : )

相關推薦文章

致讀者的訊息

謝謝你看到這邊!
我是Aya,正在練習「好好生活」,
期待構築 物質精簡、平凡卻不平淡 的輕盈小日子。
歡迎追蹤「小坪數‧輕盈小日子」FB粉絲專頁IG(每日日記)
一起細品生活滋味 : )

相 關 推 薦 文 章

8 留言

2024-02-17 - 5:30 下午

很喜歡這篇分享。我現在的心境也是差不多,無法掌握的事情,就轉自己的想法會比較容易,雖然要做到也是需要很多練習。

回覆
Aya 2024-02-18 - 11:01 上午

謝謝嵐常常給我很多鼓勵和回饋,今天也有網友說她也是有類似狀況,真的跟阿德勒說的一樣,煩惱幾乎都來自人際關係啊
然後這些確實需要很多練習,我是覺得真的很反直覺,有點需要用思考方式去轉念。

回覆
SOU SOU 2024-02-19 - 11:25 上午

我也是喜歡這篇! 這個課題真的很難耶! 這讓我想到佛教有提到的每個人因果各人承擔,所以請關照自己為主,再來幫助身旁的人。AYA目前做法很棒,當面對很親近的伴侶或是家人時,以自己的方式幫助他們但同時不勉強對方所做的決定,這點很有智慧! 你很棒!

回覆
Aya 2024-02-19 - 8:25 下午

謝謝Sou Sou❤️我也覺得必須要先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去幫助他人。妳的結論我也好喜歡唷!謝謝妳的共鳴~~

回覆
元小科 2024-02-19 - 1:04 下午

謝謝Aya的分享,這篇真的非常感同身受。
自己也卡在Aya說的第3點,明明知道對方再這樣持續下去會帶來更壞的結果卻無法改變對方的行為……
看來我也必須改變自己的想法

回覆
Aya 2024-02-19 - 8:48 下午

謝謝小科,看起來真的大家都有相同的問題呢!不過這也是身為人的感情驅使,所以才理所當然把自己和他人連結,其實出發點也是很溫柔,只是太錯綜複雜時實在太難處理了只好轉念~

回覆
2024-02-21 - 2:59 上午

轉念很重要!
妳的文字讓我的某些想法得到支持
有妳真好~

回覆
Aya 2024-02-24 - 9:47 上午

謝謝喵喵~~我也覺得有妳真好^^

回覆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