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當初我們在評估室內設計師的時候,有遇過兩種設計師。
第1種是美感非常好,作品讓人覺得很驚艷,
可能會用許多的木工、材質、燈光…去營造出獨特風格。
第2種則是:主要是使用配色,讓室內看起來舒服,
但幾乎沒有太特殊的設計,走簡單、實用風格。
而我們當初,選擇的是第2種。
簡單實用的風格
「實用」和「驚艷」之間,也許還是有一定的距離,
甚至也連動著整體的裝潢預算,
要如何達到平衡,是一門藝術。

上面是我收過的一則網友私訊,
真的很謝謝她願意特別留下這些文字,給我許多鼓勵。
確實我們家的裝潢,不像很多YouTuber開箱的那麼華麗,
天花板就是直接平釘,
甚至當初的設計師,本身就主張「盡量使用系統櫃」,
所以我們家也沒有弧線等特殊設計,木工的成分也偏少。
那個被設計師嫌棄的電器櫃
當初在決定家裡設計的時候,
讓我們掙扎很久的,就是廚房中島旁高聳的電器櫃。

其實,未找設計師前,
我們就已經大概想好了廚房的樣貌,也知道我們有哪些電器,
但設計師在規劃時,建議中島直接延伸到牆壁,這樣空間看起來比較開闊。
若做了頂天的電器櫃,視覺上很像一根柱子,中島也會變得很短,
相對來說,比較不好看。

老實說,我們第一次在中島做好後,進到工地時,
看到還沒裝上檯面的中島,也覺得「真的好小阿!」XD

但我們目前入住快4年,並未後悔這個決定,
因為若中島延伸到牆壁,
就表示所有電器只能藏在中島檯面下方,使用時一律要彎腰,
或者必須直接放在檯面上(但我不想讓檯面上堆滿電器)。
對於幾乎天天煮飯的我們來說,電器使用頻率頗高,
還是讓常用的電器在腰線以上,會比較方便,
只是可能真的「不是那麼美」。
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
我們當時在「設計好看」和「實用性」之間,掙扎了許久,
最後決定的關鍵,是福先生說:
「我們要的不是多驚豔的設計,而是符合我們使用習慣的家。」
才終於拍板定案。
畢竟最終,入住這個家的人是我們,
一切應以我們的生活習慣為主要考量。

現在的廚房我很滿意~
我其實蠻慶幸我們在買房前,有先租屋同居一段時間,
這段時間,讓我們的生活步調在磨合後,大致定案,
我們能很清楚知道,
住進新家後,我們的生活大概會是什麼樣貌(例如:平日每天煮飯,假日外食),
也因為有租屋的經驗,知道我們在生活環境上,優先在意的項目是什麼。
(這也是為何我們主臥這麼小,卻還是想放Queen Size床的原因,舒適度差很多~)
裝潢心得: 一定要「有想法」
和幾位室內設計師談過後,
有的設計師比較堅持美感,能妝點出令人眼睛一亮的空間;
有的設計師走實際路線,不太做和功能本身無關的裝飾。
但無論是哪種,我覺得最重要的,
還是屋主本身,必須要「有想法」。

決定一個家的裝潢的過程,其實非常累,有超~多~事情同時在進行,
有時候也真的希望,有人能幫忙決定,
但設計師只能用他的專業去幫忙規畫,
所有和屋主自身習慣相關的事項,還是得自己釐清和把關。
畢竟,都花大錢「客製」了,當然要讓裝潢來配合住在裡面的人。
結語
沒想到到入住小宅快要4年,還可以寫裝潢文XD
這篇其實是我草稿夾內的文章,
當時因靈感寫下了大綱,卻一直沒有補完。
很神奇的是,似乎挺多浮出水面跟我打招呼或道謝的網友,
都會說,我的裝潢分享文給予他們許多幫助,
所以我想,也許這篇文,也有機會幫助到需要的人吧~ : )
就趁著最近有動力,來把這篇文生出來。
也歡迎閱覽其他關於小宅裝潢的文章喔!
看一篇少一篇阿~~(畢竟我也沒這麼多裝潢經驗可以寫XD)
4 留言
久違的裝潢文,很實用的分享。非常認同[讓裝潢來配合住在裡面的人]這句話,畢竟住的人是自己,生活習慣、物品數量還有哪些是最在意的地方或最不喜歡的家事等等,也是自己才最知道。筆記起來在未來裝潢的猶豫時刻時提醒自己^^
謝謝妳的共鳴~~~(真的是很久違XD)
入住後我真心覺得還是符合自己的生活習慣最重要,妳提到了很重要的點,就是「最不喜歡的家事」,這個很需要列入評估!打造一個讓自己更自在無壓力的環境。
好喜歡你的家。最近家裏要裝潢了,也參考了很多你的分享。感謝妳這麼仔細地記錄下來。
謝謝妳特地留下回饋和鼓勵~~也很高興對妳有幫助,祝福裝潢順利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