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一直處於 :
雖然陸續有零星在買衣服,但總覺得「少一件」的狀態
偶爾出門逛逛時買一件,或偶爾買買網拍兩三件,
一季大概也會買個5~10件衣物吧…
但在要出門時還是常常卡在全身鏡前面。
今年夏天,為了讓自己確認自己究竟需要多少衣物,
加上找到了我的穿搭盲點 茅塞頓開, 終於找到了搭配方向。
(詳情可參考 穿搭 | 突破我穿搭盲點的那本書 <明明是基本款,卻很歐夏蕾的穿搭術> 這篇文)
我想試試看若長時間不添購新衣,會有什麼變化和感受。
以下是我實行這半年不買衣服時的實際作為和感受:
實際作為
和不合穿的衣服說再見
不合穿的衣物,就算衣櫃裡衣服再少,真的也還是不會想穿…僅是增加我選擇衣物時的困擾。
所以明明不購入新衣、選擇就這些的狀況下,還是不會穿上身的衣物,就先排除吧~
例如:
- 太過年輕、已經不適合我的年齡的衣服
- 顏色不適合的衣服 (我有去做過 個人基因色彩診斷)
- 款式穿起來不自在 (容易走光、太緊…等等)
- 已經有破損、領口鬆弛、退色、明顯汙漬…等的衣物


排除掉一些衣物後,衣櫃內剩下的是「我真的會拿來穿」的衣服數量,
這可以幫助我更加看清,自己需要有衣物究竟有多少。
搭配的驚喜 增加了
因為限制了衣服數量,也看了不少搭配的理論和示範,
我開始嘗試一些以前沒有試過的搭配。
明明是和以前一樣的衣服,
居然可以搭出新的排列組合 或 變化方式(例如:衣角打結取代紮進褲子),
讓我自己常常站在鏡子前覺得頗得意XD
之前看了這本書:
它的理論是用 服裝x飾品 去創造不同的變化,
這樣單比服裝本身的搭配,可有更多的組合,
即使是一樣的衣服,也可以靠耳環、項鍊、皮帶、包包…,搭配出不同的新感覺,
所以有時工作和跟朋友聚會其實是同套衣服,
但髮型和配飾、鞋子不同,營造的氛圍就很不一樣。
感受和體會
精神上的輕鬆愜意
這是我非常意外且歡喜的發現!!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跟我一樣,
有時候滑到fb有衣服的廣告,覺得很好看點進去,
然後開始看那些衣服要加入購物車,
來來回回看完、購物車也幾件衣服了,但最後 沒‧有‧買 XD
純粹只是浪費時間。
(同理,去逛衣服店也是差不多會發生一樣的事情)
但因為這半年非常「明確」知道我不要購入新衣服,
看待網拍廣告或路邊服飾店的櫥窗,我僅站在一種「阿~這個搭配還不錯」的欣賞的角度,
完全不會浪費時間去「挑選」、「煩惱」要買哪一件,
心境上意外輕鬆了很!多!也省下了許多亂逛的時間。
突然可以體會極簡主義者為何要「減少選擇」,
例如賈伯斯總是穿同一款衣物,
有些極簡主義者也鎖定了自己愛用的品牌,不太刻意變化,
原來這樣做,心境上和時間上,都能寬裕不少!
省錢…嗎?
這我還真不敢說 [我好誠實]
不能買衣服,被壓抑的購買慾也有可能在其他地方發作,
例如我最近最愛研究的就是收納和打掃用品XD
但這部分我應該會學習極簡主義,在找到SOP和喜歡的品牌後,就固定持續回購,
減少選擇、迷惘、考慮的這個過程,把心思放在更想專注的地方,
例如人生目標、想學的技能…等等。
另外,體會到一件衣物可以穿很久之後,
我以後也會傾向購買品質好、100%喜歡的衣物,
相對來說價格應該會比之前來的高,
但購買量相對減少的狀況下,我認為不一定會差太多。
對衣服的選擇更加精準
在不准自己購入衣服的這個實驗中,因為會一直重複穿搭現有的衣物,
對於自己擁有的衣服的搭配性和優缺點,漸漸掌握的更加清楚。
例如我有一件很喜歡的薄長罩衫,但我發現它幾乎只適合搭配無袖的衣服,
有袖的搭上罩衫,會感覺手臂的地方有點粗…

這個問題算是蠻大一個程度降低了這件罩衫的搭配性,真的蠻可惜的,
在衣物走向精緻化、不要求數量的狀況下,
往後選擇衣物時,這些細微的感受,都可以當作一個參考標準。
衣物無限量的時候,因為汰換快速,衣服單價也不高,
其實不太注意這些細節,常常踩到雷,
現在的我更知道自己重視什麼、喜歡什麼、常穿什麼,
也很清楚衣櫃裡現有的衣物,在購買時可以思考搭配性。
結語
其實雖然已經過了約定的半年,但目前這個實驗還在繼續
[貼心翻譯:還沒破戒買衣服XD]
但也不是非常刻意不買,而是我並不急。
知道自己擁有的已經很足夠的情況下,我感到滿足且感謝。
下一次買衣服,相信會是一件搭配性足夠、品質好又實穿的衣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