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我調整了我們家廚房上櫃的配置,
規劃一個區域,將每日使用的藥品收納進去。
我們已經入住小宅三年,生活是變動的,
觀察家中容易散落的物品,可以稍微推測調整的方向。
調整前:散落的藥袋
去年春天,我確診COVID-19且後遺症很嚴重,因而開啟了看中醫之路,
後續我們開始固定每兩週,去中醫診所報到一次,一次會拿兩週的中藥。
但剛入住的時候,家裡是沒有這些中藥的,當時只規劃在電視櫃放一些備用藥品,
沒特別給予這些「臨時出現」、「每天要吃」的藥品一個專屬的位置,
所以很自然地,因為沒辦法判斷要放哪裡,
被拿回來的中藥袋,總是會被丟在中島上。
後來我們開始把藥袋塞到廚房上櫃的縫隙中,一時解決了這個問題。

(詳見文章:一字型廚房收納分享-水槽櫃、吊櫃、廚房大抽屜收納)
但近期身體狀況有些難以控制,有時感冒又多出了西藥,
我也開始受長輩影響,決定固定吃 維他命C 和 維他命D,
讓臨時被拿來放藥袋的縫隙顯得空間不太足夠,東塞西塞也有點凌亂。
調整後:打造專屬「每日藥品區」
從沒有這個必要,到需要特別打造一個「每日藥品區」,
感受到歲月的影響,讓我有點惆悵(泣)
但跟隨著需求調整家中的收納,
還是讓這個每天要拿好幾次的動作順手許多(看起來也美麗許多),
也比較不容易忘記吃藥喔!
個人專屬藥盒 和 共用藥盒
目前經過思考和調整後,我添購了三個盒子。

無印良品 聚丙烯檔案盒
我們是兩人家庭,
一人一個藥盒 + 一個共用藥盒,總共三個,
找了寬深都很合適的盒子,剛好可以放入ㄇ字型層架的下方,
變成有點像抽屜,往外拉或整盒拿下來,都可以拿取裡面的藥品。

左是福先生的,中間是共用,右邊是我的
每個人的藥盒內,當然是自由放自己的藥品,
只要是短期出現的、每天要吃的藥品(中藥、感冒藥…),就一律放在這裡面。

中藥/西藥都是整包丟進去,再每天拿出當日的份量
若是共用的一些維他命等等,就放在共用藥盒內,
也可按照分量分裝到自己的藥盒裡,方便取用+不會搞不清楚今天吃了沒。
(我本來也覺得忘記有沒有吃也太誇張,但…有時真的會忘記~~!)

藥盒的選擇-無印良品
我評估了幾種不同形式的收納盒,也看過有人用更細緻的分類去分藥品,
最後覺得「把藥袋丟進去即可」比較適合我們,(不太勤勞這樣)
所以要求就是:
1.藥盒本身高度和大小,夠放入至少兩個藥袋。
2.希望不透明,比較美麗。
因為ㄇ字型層架早已購入,所以我是量了它的尺寸,
發現剛好可以放3個無印良品的收納盒!
深度也差不多剛好,完全不浪費深度空間,
而這個聚丙烯材質的收納盒我很喜歡,很輕且很堅固,就決定是它了!

這次裝藥袋比較凌亂,決定買不透明的來放
品名是:MUJI 無印良品 聚丙烯檔案盒.標準型.1/2.白灰.約10x32x12cm
後續我還購入了一個無印良品的透明小分格盒,它可以分成六格,
我就固定把每日要吃的兩顆維他命C+一顆維他命D放進去,
這些維他命我不會一次吃,而是在一天中分次吃掉(覺得這樣比較好吸收?),
比起原本直接每次從藥罐內拿出來吃,
分出來後好拿、好掌握今日的分量,旅遊要攜帶也OK,覺得很方便!

品名是:MUJI 無印良品 聚丙烯藥盒/S/約85x66x20mm
放置位置和動線
我們家目前「飲品類」幾乎都放在廚房水槽的上櫃,
原因是動線考量,這裡離喝水的「水源」最近。

我們家有安裝3M的廚下淨水器,裝在廚房水槽的左邊,
所以基本上我們要喝水喝飲料,都會到這區來,
那麼和「飲水」相關的物件,例如:杯子、茶包、茶壺,還有這篇的重點:每日吃的藥品,
當然也是放在這附近,動線會最流暢!

在安排收納地點的規畫時,也務必要考慮物品的使用情境,
就較能判斷放置在哪個位置最順手。
家裡不凌亂的小撇步
綜合以上經驗,可以總結若你希望家裡不凌亂,有下面幾個可以參考的要點:
1.物品都有家
「進入你家的物品,都要有它的專屬位置」這是收納的鐵律,請畫三次重點XD
全家人都需要3秒內,就能判斷物品該放哪裡,
並且拿取和放回時不會太麻煩,
物品才有機會被好好收起,而不是散落在家裡的平台或地面上。
2.臨時出現的物品,也可以有個暫存的家
有些物品就是會暫時出現一下,但也不是常態,
這時不妨可以規劃一個「暫存區」,讓臨時出現一下的物品也有個地方去,
有點像是「緩衝區」,才不至於因為不知道放哪裡,而隨手亂放。
(但如果後來發現該物品太常出現,那可能就要特別規劃專屬位置了)
3.有些物品可依照「人」分類,個別管理
除了一些共用的物品外,
其實規劃每個人自己的收納區域,是比較好管理的方式,
即使是兩人共用衣櫃,還是可以明確劃分每個人使用的抽屜等等,
讓收納的分類更明確。
結語
以上就是我們家這次廚房上櫃的小小調整,
其實我最近已經比較少在調整收納,但偶爾調整一下好像還是挺雀躍的(笑),
除了讓家裡變美了,順手度也增加很多!
其實我覺得收納的底層大原則,講來講去都差不多(笑)
但能真正應用,就能幫生活加分!
若你有興趣,也可從家中容易被隨手到處放的物品開始,
思考是不是有可以更優化的收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