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在不將就的生活這篇文章中,有提到:
很會生活的人,都有一個特點,
就是為了追求舒適的生活,他們對生活中的「不便」與「不快」,非常敏銳。
當時文章內,大多指的是物理上的不舒服,
例如收納規劃不當,造成收放物品要多一些動作,
或是一個有小缺點的物品,造成心情上的小煩躁。
但其實更深層的,是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們的心和身體,可能也會對我們發出「不舒服」訊號,
但我們時常無法接收到,或刻意選擇忽略,
累積到最後,可能需要費更大的力氣調整,或者導致不可挽救的後果。
下面是圖文書<我想成為不錯的人 雖然這並不容易>的其中一個篇章。
(圖片轉自 大田出版fb粉絲團)
小小的不舒服訊號
最近閱讀的<療癒人生從衣櫥只留33件單品開始>書籍中,作者度過了辛苦的年輕歲月,
婚姻暴力、離婚、獨自扶養孩子、不斷工作…也落入了卡債的循環,
在終於生活趨於較安穩時,卻發現罹患了「多發性硬化症」,
而因此(不得不)反省、調整生活的各個面向。
作者說,這個疾病是一個大大的「當頭棒喝」,
但其實日常中,早就有各種跡象,顯示了許多小小的「當頭棒喝」,
它們可能是小小的不舒服訊號,是來自我們內心的聲音,
但我們卻忽略、壓抑它們,直到大大的「當頭棒喝」來臨的那天。
為什麼我們聽不到自我的聲音?
而為何一定要等到震撼教育,
我們才驚覺必須改變,而且要花及大的力氣改變?
為何我們總是選擇忽略,或根本無視內心的聲音?
1.用理性壓抑
在我們社會化的過程中,會學習到非常多「常識」,
例如「成功就一定要吃苦耐勞」「一個工作一定要做滿三年才能換」,
即使感到工作很痛苦,也認為「是自己抗壓性太低」「大家都是這樣」,
我們習慣用思考和許多冠冕堂皇的理由,壓抑那些不舒服。
2.用輕鬆的途徑麻痺自己
書中有一段話,是我決定寫這篇文章的原因,
作者提到:
在安靜下來的時刻,罪惡感與不安會殺我個措手不及。我不想過這種日子。
但我沒有沉浸在那個時刻裡,給那些時刻改變我的機會,
我反而填滿那些時間。
我用甜食、購物、一杯酒兩杯酒四杯酒,或是度假來填滿那些時間。
在我們稍微感到疑惑、不舒服時,
如果我們的習慣是拿起手機、大吃大喝、追劇、刷卡購物,
那我們可能是在用這些「迅速簡單」的方式,
轉移注意力,將目光從差點要浮出來的改變契機上,快速移開。
3.時間被填滿
每日睜開眼就是一串行程和訊息,像陀螺一樣旋轉,
每一刻都在滿足某個人的需求、試圖達到某項任務,
那你必然沒有時間,去反思或傾聽內心,只能任由待辦清單推著你走。
有人說這是情非得已,但書中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當你忙到不能作選擇時,你到底在幹麻?
其實你早已作了選擇,因為不作選擇就是一種選擇。
作者採取的行動
1.獨處的安靜時光
作者的建議是每天找15分鐘,獨自靜坐冥想,
但我覺得她指的冥想,不是正念那樣專注呼吸和當下,
而是比較類似在沒有其他干擾的環境下,和自己的心自我對話。
作者建議,可以問問自己這些問題:
2.不想做但必要的事情
作者說,若要列出我們內心清楚該做、卻沒做的事情,
大概列一百樣都沒問題(例如要少吃垃圾食物之類的),
這些事情對我們而言基本上是「不想做的事」。
但她認為讓自己「開始」改變很重要,
一開始也許需要一點勉強,但漸漸能感受到帶來的好處和成就感。
這讓我想到一句話,就是「自律才自由」。
3.簡化生活,有更多餘裕/時間
為了在生活中有更多餘裕,留白給內心,
作者選擇簡化生活的各個面向,
這也是這本書名<療癒人生從衣櫥只留33件單品開始>的原因。
身為極簡主義者,我自己的解答也和作者如出一轍,
但我還是持保留態度,相信每個人的人生解答不一定相同,
不過,我認為「簡化生活」,是一個超級值得嘗試的選項。
結語-慢下來
常常聽到類似「肝是沉默的器官」這樣的形容,
其實我覺得「心」也是,
但不是它天生沉默,而是我們長久以來都選擇忽略它。
之前看YouTuber阿滴和理科太太的影片(影片第9:00左右),
他描述自己憂鬱症發病的那一刻,他當時在演講台上,突然覺得「自己的心裡斷掉了」,
或是像作者一樣,被宣判了嚴重的病症,
這些都是大到難以承受的「當頭棒喝」。
若可以,衷心希望我們平日就能稍微慢下來,好好關注自己的感受和反應,
不要將小小的不適,累積到超載的那一刻,我們才終於被敲醒。
2 留言
Hi~關注你的網誌很久哩~
很欣賞你的生活氛圍
好奇你的工作是怎樣的工作可以一直WFH~?
妳好~(突然不知道該如何稱呼XD 不過我也是宅女 哈哈)
謝謝妳的回饋,讓我很開心,
我目前其實還是有隸屬的公司,只是因為工作性質是大多靠著網路就可以工作,
(線上跟客戶通話討論、解決問題、幫忙寫系統…等等,偏向顧問+系統工程師,主要業務是協助工廠自動化)
所以大多會在家裡上班,偶爾出差。
最近也有看到像是Kasin,原本市正職編輯轉成接案,加上她的自媒體經營,也轉成在家工作,
可以當案例參考看看喔!